城市经济学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经济的内涵 内涵: 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 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 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 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产生: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经济的内涵
内涵:
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
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
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
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1965 年,美国学者威尔伯。R。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解释二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
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
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
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
比较经济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
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
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
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
①按指向性集聚分: 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 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
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 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 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
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2、产业结构的变化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就业比重上升到 50%;第二产业则稳定在 30%左右;第一产业下降到 10%以下。
3、动力机制变化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传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表现为城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加,即城市外延扩张。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进展。传统工业继续发展,新兴工业相继登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现代化。
4、空间形态的变化
由城市聚集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形成了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镇体系”一体化趋势大为增强
10、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 1、聚集经济效益
##### 2、优位经济效益
##### 3、规模经济效益
##### 4、外部经济效益
11、城市经济规模的含义、内在性与外在性
含义: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 包括: 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经济当量(经济当量一般以人均 GDP 来表示) 内在经济:指一个城市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与效益的增加。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给个别生产单位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12、了解不同经济主体的适度规模
P1: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点:城市总产出=基础设施投入存量价值 P2:城市最小门槛规模:城市总产出和总收益、城市人均产出和人均投入的左交点。成本等于效益的城市最小规模 P3:城市最低成本规模:城市人均投入=城市边际投入.城市能够以规模效益吸引,企业的最低城市规模 P4: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城市边际产出的最高点。中央政府希望城市以此为核心实行调整。 P5:城市人均效益最高点:城市人均产出=城市边际产出:城市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适度规模 P6:城市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城市边际产出=边际成本:城市企业意愿的城市规模 P7: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城市边际产出=0.城市规模仍可以在控制相应的少量扩大 P8:城市最大人口规模:城市人均产出=人均投入.城市总产出=总投入.城市总效益=0 城市总规模停止增长时期农村剩余劳动者希望向城市 P3~P8 点的人口规模,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城市适度规模
13、城市规模效益的产生的原因及机制
规模收益:又称规模报酬,它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使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的情况 原因:⑴大小城市生产函数相同,投入比例不同,城市产出量不同。 即大城市>小城市 ⑵大小城市的生产函数不同,当投入比例相同时,其产出量不同,即大城市>小城市机制:1,资本效益 2,规模报酬递增 3,规模收益
14、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
1,私人成本:1,房(地)租房(地)价 2,空间移动费用:交通通讯、运输成本、迁移通勤成本 2.公共社会成本:1,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成本 2,聚集成本:拥挤和环境污染成本
15、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应注意的问题
①合理正确的城市定位 ——正确评价城市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等 ②合理正确的发展目标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 ③正确测算城市容量 ——确定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用地用量 ④选择最佳规模方案 ——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
16、现代城市经济空间理论的内在机制
17、产业结构的含义、类型
含义: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类型:##### 1、按生产部门划分 (传统的经济理论) 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等##### 2、按产品的用途分 ①上游产业: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 ②下游产业: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
3、按经济功能分
①输出产业(基础产业) ②地方产业(非基础产业)
4、按生产要素分
① 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 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 技术密集型产业
18、 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该理论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将经济发展划分为: ⑴传统结构阶段:以农业为主 ⑵二元结构时期: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并存。 ⑶复合结构阶段:工业技术阶段普遍扩散到各产业 ⑷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以当代高新技术为特征 ⑸高度化结构阶段:以完善的高技术体系为标志
19、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三大关系的变迁
①农业社会期: 资源结构: 以背景型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开发体能为主,大范围的地域分异形成地带性分布规律。土、水、热的空间组合至关重要。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于种、养业,处于依附地位。产业结构完全受背景型资源的制约。 空间结构: 面状经济活动,形成分散的空间结构,出于安全的需要和受背景资源优越条件的吸引,形成了一些自然通道为主(河流、山谷)。流和网没有形成—典型的原生空间形态。 ②工业化初期 资源结构: 背景型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体能开发为主。资源分布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增加,第二产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食品)率先发展,然后是粗加工度的制造业的发展,商业开始活跃。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仍呈发散状态,但已明显开始聚集,随采掘、纺织、食品工业的集中,形成了少数大型节点。区域通道建设加快,商品流增加,网络和等级开始形成—地方性空间结构形态。相对封闭的区域单元内,首位城市得到极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依资源的丰度不同而形成地域分异现象,空间差异大。 ③工业化中期 资源结构: 以对象型资源为主,注重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多种资源的成组分布,交通进步使资源在跨区域间位移,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智力资源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 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资金和技术含量迅速增加,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服务中生产服务型产业迅速发展。 空间结构: 空间扩散成为主流,区域内小型节点快速成长,大中型节点间的通道建设加快,生产力流量扩大,跨区域高级节点间由高级通道连接的水平网络形成,区域内由不同等级的通道连接多级垂直网络形成,等级系统完善—承转空间形态。 ④工业化末期 资源结构: 物质性资源地位迅速下降,非物质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位十分重要 产业结构: 高加工度制造业、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主导产业.农业以都市型为主,处于依附地位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在扩散力和聚集力的双重引导下迅速重组.一方面出现巨型国际化都市和大都市连绵区等高级节点;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过程迅速推进,多等级、多类型的通道连接节点,有形通道不断高级化和系统化,无形通道地位迅速上升。通道内价值流比重迅速增加,呈现出流动空间形态。 ⑤后工业化期 资源结构: 非物资性资源占主导地位,尤其以高级资源(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成为稀缺资源。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都市 产业结构: 以信息、金融、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构成主导产业 空间结构: 产业布局的地理局限性减少,区域内形成众多的依产业内价值链分工的产业集群区。空间流动性强,通过跨国企业,将全球的地方空间连为一体。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原生空间并存的空间体系景观
20、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涵义: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合理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2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及特征
22、含义: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化的趋势和过程。
22、主导产业部门选择的主要原则
①适宜性原则②收入弹性原则③生产率上升率原则④市场分布原则⑤产业关联基准原则 ⑥技术密集度基准原则
2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标志
含义: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24、产业集群的含义、共性
含义:指在某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共性:⑴产业集群的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具有空间上相互接近的特性 ⑵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⑶产业集群内部有非常活跃的创新交互过程 ⑷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集群成员从互相选择到密切协作需要时间的积累 ⑸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动因:经济性、社会性、社会网络、社会基础设施及社会资本等,促进了集群的生成和演化。
25、经济增长的含义、原理、投资乘数效应
含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其人民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扩大。表现在数量上,通常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 原理: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国民经济的增长表现在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方 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之间流动与累计的过程,其变化也都反映为提供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 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投资与收入的函数,投资直接推动了增长的开始,收入则间接影响着增长的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决定了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向与速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纳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运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原理,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考察,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的增长都会带动经济的增长。 投乘数效应: 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公式: 若令: K=△y/△I △C/△Y =C △y=K △I △S/△Y=S (C+S=1) 1/1-C=1/S K:投资乘数 △I:投资增量 △Y:该投资增加量带来的收入增加量 △S:该收入增加量引起的储蓄增加量 △C:该收入增加量引起的消费增加量 C:消费倾向 S:储蓄倾向
26、经济增长途径、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途径: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它们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从要素竞争和增长推动力的历史演变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第二阶段:“投资推动阶段”、第三阶段:“创新推动阶段”、第四阶段:“财富推动型”. 内在影响因素: 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资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有形资源通常包括:土地、资本、劳动等,无形资源通常包括技术、工艺、人力、资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 ⑵经济开发度 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⑷经济体制
27、目前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 1、提高城市投资的技术含量
##### 2、优化城市市场结构
##### 3、加大技术创新扩散与群集效应
##### 4、提高城市劳动力素质
##### 5、加强现代管理
28、新群集的类型:
⑴部门关联型:即一种产品的产业关联为主而形成的若干创新的集合。
⑵技术联系型:即以某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为核心通 过其有限部门的许多产品和工艺上的广泛运用,从而生成一系列相关创新的集合.
⑶松散型:即在产业关联和技术上没有直接联系,仅仅是因为需求全面增加或宏观经济中
的其他有利条件等共同刺激而使诸多创新同时出现的集合。
29、经济发展的内涵
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文明进步和制度更加完善。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
30、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关系
指标:①衡量经济增长指标:人均 GNP(国民生产总值)或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②衡量经济发展指标:人均 GDP 指标、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标、国家竞争力指标 关系: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内涵较广,既包含数量增长(即经济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即结构优化),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 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要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结局。 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考虑经济增长成果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意义。 ⑷如果经济增长只让少数人受益,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31、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 1、霍夫曼定理
##### 2、工业发展阶段论
##### 3、产业成长阶段论
##### 4、产业结构演进论
##### 5、罗斯托的“起飞论”
32、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
⑴工业赶超战略和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⑵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⑶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33、土地市场的自然特征与经济特征
自然特性: 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⑤地表附着物的差异 经济特征: 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②边际效益递减性 ③土地利用方式难易的多样性 ④区位的效益性 ⑤土地价格的资本化概念 ⑥城市土地市场的低效性
34、土地供给与需求、需求的影响因素
⒈人口的影响 ⒉经济发展影响 ⒊土地承租者收入的变动 ⒋其他生产要素或物品价格的变动 ⒌对土地价格上涨或下降的预期 ⒍公共基础设施水平
35、存量国有土地与增量国有土地的关系
①从土地供给的角度讲,增量国有土地的供给属于土地的自然供给范畴,具有总量有限和供给弹性不足特点,它是满足人们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基础。 存量国有土地供给是人们通过改变土地用途的方法来增加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以适用人们对这种用途的土地的需求,它属于经济供给的范畴,供给量有一定的弹性,但最终受自然供给的制约。 ②增量国有土地的供给是外延性的,其供给量越多,可供土地总量就越少。存量国有土地的供给是内涵性的,根据土地用途的可替代原理,它可被重复利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 ③ 从用途角度讲,相当一部分存量土地是可以替代增量土地的。
36、城市土地市场、土地价格、需求均衡分析
1、土地供给无弹性的供需均衡分析
在实际的市场交易中这种无弹性的土地供给曲线是较少存在的,也是不太理性的,不利于国家控制过高或过低的土地价格。虽然土地总量是一定的,但它忽略了土地用途的转换,通过用途管制可以限制或增加某类土地的供应。在短期内由于土地用途转换的困难性和滞后性,土地供给无弹性。
2、土地供给有弹性下的供需均衡分析
供给曲线虽然有弹性,可以向左或向右偏移,但受土地总量的控制,供给量的增长不会超过一个限度的,最终会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可能是土地数量的总额,也可能是某类用途土地的限额,还可能是城市发展的边界。
37、地租理论与城市土地区位选择理论:⑴地租的性质和来源
①性质: 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 ②来源: 地租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分配之后所剩余部分。 ⑵地租的类型:绝对地租、级差地租 区位选择: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的使用者进行分配时,总是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得之。 ⑵城市的不同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空间位置的依赖程度不同 ,不同的使用者, 对于城市不同区位上的土地所给出的投标租金是不同的。
38、城市级差地租
⑴宏观层次的级差地租: 城市区位级差地租、城市功能级差地租、城市规模级差地租 ⑵微观层次的级差地租: 城市内部的级差地租,一般按形成要素分为区位、产业和公共投入部分,与经济高位区(市中心、副中心、商业繁华街等)的距离是城市内部综合级差地租形成的重要因素。
39、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规划控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强度
2、产业升级拉动土地利用结构升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3、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走城市用地内涵式挖潜的发展道路
4、转变土地管理模式,控制城市规模的盲目无序扩张
5、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40、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
关系:##### 1、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2、基础设施投资对整个城市发展起带动作用影响:##### 1、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2、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3、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居民福利的影响
41、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供需均衡的特殊性
供给模式:城市政府“掌舵”,投资主体、经营管理主体多元化以及行政方式和竞争方式共同调节的模式。 特殊性:⑴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⑵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超前需求” ⑶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具有特殊性
42、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⑴BOT 模式。BOT 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的缩写。 ⑵TOT 模式。TOT(英文 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转让-经营-转让。指把已经投产运行的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移交给受让方经营,以项目在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地从受让方融得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受让方经营期满后,再把项目移交回来。 如山东的烟台至威海高速公路、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及过江隧道均成功实施了 TOT 融资方式。 43 .增大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市场经济手段 ⑴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⑵让房地产开发商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配套资金 ⑶通过调整城市产业布局来收取城市土地级差地租 ⑷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 ⑸承包、租赁、拍卖经营权和使用管理权 ⑹授予特许权 ⑺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利用股权融资 ⑻发行股票 ⑼发行债券 ⑽利用外资等
反向链接
暂无其他文章链接到此文章